新聞詳情
青海海東:光伏“金屋頂”讓民眾樂享“陽光收入”作者李雋 顏金梅 春日暖陽下,在黃河谷地的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白家村,一座保鮮庫的300多平米的房頂上,一塊塊藍色光伏板格外亮眼。一側的集體光伏電站電表箱里跳動的數字,記錄著這些光伏板為白家村村集體帶來的“陽光收入”。 只要一發電,就有收益,賣出的電錢由國家電網海東供電公司平安區供電公司直接打到農戶的銀行卡上。從2020年5月底到現在,已經有23戶安裝使用了,他們坐在家里也有一份‘陽光收入’。”白家村黨支部書記賈永寧說。 2020年,白家村領到了平安區政府下撥的50萬元的村集體經濟“破零”資金,用這筆資金去發展什么產業能給鄉親們帶來收益成了村“兩委”經常思考的事。 ![]() 一個偶然的機會,村“兩委”了解到了新能源產業的市場前景,經過考察研究,結合村子的經濟發展基礎、自然資源條件,與當地光伏科技公司實施起了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 白家村黨支部副書記賈生源介紹:“農戶投入資金后,幾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至少獲得10多年收益。剛開始大家都不相信,通過村‘兩委’的不斷宣傳溝通,村民們從懷疑觀望,現在都積極參與。” “投資50萬元,裝機容量109.44千瓦,電站預計每年發電量達17.5萬度電,預計年收益5.68萬元,20年收益約為90.96萬元……這些錢我們可以發展村集體經濟,然后再分紅給村民,多方受益。”賈生源說。 賈永寧家的光伏電站結算收益表上,記錄著從2020年6月5日,光伏裝機容量9.36千瓦的電站開始發電后,截至2021年3月19日,已經累計發電11291.7度,累計收益4569.7元。 ![]() “我們家的電站投資了3.7萬元,電站預計每年發電量為14976度,預計年收益為6061元,20年的總收益有9.7萬左右。”看著手機上監控自家發電信息的智慧能源管理平臺上跳動的數字,賈永寧算著20年的總收益。 村民李生明2016年將自家的出租車出售后,每個月僅靠著農村養老金與老伴守著幾間平房過活。去年,聽說村里實施光伏發電項目,他第一個報了名。 “裝上戶用光伏電站,還有技術人員上門來幫著維護,不用操一點兒心,還能掙錢,多好!”李生明說,他家的戶用光伏電站已經落成發電10個月了,閑置的屋頂裝上這些光伏板,不用干什么,銀行卡里就來錢,別提多高興了。 為了解決農戶的后顧之憂,當地保險公司借鑒山東保險公司的光伏保險模式,積極對接了解農戶需求,推出了“戶用光伏電站”責任險種。國家電網海東供電公司平安區供電公司也跟進了服務。該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經理王建威說:“平安區供電公司對建成的光伏電站進行驗收,驗收合格的光伏電站給予并網。針對光伏發電收益結算,公司派專人跟進服務,做到當月受理,次月結算,月結月清。” ![]() 圖為村民李生明展示自家光伏電站發電情況。 顏金梅 攝 青海民泰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超介紹:“光伏發電無排放、無污染、無噪音、無輻射,是綠色環保的清潔能源。光伏發電,首先可以供應給自家的電器使用,多余的電能通過雙向電表,可以上傳電網賣給國家電網,獲得一筆收益;當光伏電不夠時,也可以通過雙向電表,自動從國家電網取電,實現雙方智能轉換,不影響家庭的正常用電。 目前,海東市平安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報名安裝光伏電站的用戶近200戶,已有35戶用光伏電站并網發電,且已全部拿到了售電收益,每戶月收益為800元至1500元。3個村利用村集體“破零”資金,建成村集體光伏電站,均已并網發電。 |